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,又稱端陽節、午日節、五月節、五日節、艾節、端五、重午、午日、夏節,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。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,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,賽龍舟,掛菖蒲`蒿草、艾葉,薰蒼術、白芷,喝雄黃酒。
提及端午,總繞不開屈原。唐代詩僧文秀《端午》詩云:“節分端午自誰言,萬古傳聞為屈原。”可見將端午節與屈原聯系在一起的傳統由來已久,以致現在不少人直接將端午節等同于屈原紀念日。
楚之屈原,忠君愛國,憂國憂民,忠而被謗,信而見疑,始終不愿同流合污,又不愿離開故國,錯綜的情感交織之下,最終,他選擇了自沉汨羅江,以死明志,以死燭照世界。“屈原五月五日,自投汨羅而死,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筒貯米,投水祭之”(《續齊諧記》)。
在我國歷史上,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。相傳,屈原投汨羅江后,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。那時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。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,再次冒雨出動,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。為了寄托哀思,人們蕩舟江河之上,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。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,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,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,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。
端午節是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2009年9月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,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。